民间艺术皮影戏
非物质文化遗产
皮影戏,又称“影子戏”或“灯影戏”,是一种以兽皮或纸板做成的人物剪影以表演故事的民间戏剧。表演时,艺人们在白色幕布后面,一边#纵影人,一边用当地流行的曲调讲述故事,同时配以打击乐器和弦乐,有浓厚的乡土气息。其流行范围极为广泛,并因各地所演的声腔不同而形成多种多样的皮影戏。
突然,一阵清脆的锣鼓声骤然响起,打破了夜的宁静,也拉开了这场奇妙表演的序幕。灯光亮起,白色幕布上,一个灵动的影子缓缓浮现。那是孙悟空,身披金甲,手持金箍棒,威风凛凛,每一个动作都活灵活现,仿佛真的从神话中走来。只见他一个筋斗翻起,金箍棒挥舞得虎虎生风,与那白骨精斗得难解难分。观众们的目光紧紧跟随着影子,时而紧张地屏住呼吸,时而爆发出阵阵喝彩。
在这一方小小的舞台上,皮影戏以它独特的魅力,将古老的故事娓娓道来。那些由兽皮或纸板制成的皮影,在灯光的映照下,投射出栩栩如生的影子,演绎着人间的悲欢离合、英雄传奇。而这,就是皮影戏,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,一门古老而神秘的民间艺术,一场光与影交织的奇幻盛宴。
皮影戏的起源
相传,汉武帝的爱妃李夫人不幸病逝,武帝思念成疾,整日郁郁寡欢。这时,一位名叫李少翁的方士自称能招来李夫人的魂魄。于是,他在夜晚设下帷帐,点上蜡烛,通过光影的巧妙#作,让汉武帝隔着帷帐看到了李夫人的身影。这奇妙的一幕,宛如黑暗中的一束光,给汉武帝带来了一丝慰藉,也让人们对光影的奇妙有了新的认识。虽然这可能只是一种幻术,但它为皮影戏的起源埋下了一颗种子。
《史记・孝武本纪》中就有相关记载:“其明年,齐人少翁以鬼神方见上。上有所幸王夫人,夫人卒,少翁以方术盖夜致王夫人及灶鬼之貌云,天子自帷中望见焉。于是乃拜少翁为文成将军,赏赐甚多,以客礼礼之 。”
关于皮影戏的起源还有许多说法,但可以确定的是,它在宋代已经走向成熟,并在民间广泛流行。北宋时期,京城的 “ 瓦肆 ” 中设有专门表演皮影戏的场地,每逢佳节,乐棚林立,皮影戏的唱腔与音乐交织在一起,热闹非凡。
到了南宋,皮影戏在临安城更是兴盛,内容变得更加丰富多样,从单调的宣卷模式转变为包含历史故事、虚构作品等多种题材的表演形式。道具也发生了质的飞跃,从纸板雕刻结缀换成了皮革材质,不仅更加耐用,而且在色彩和质感上都有了很大提升。同时,社会上还出现了 “ 绘革社 ” 和 “ 镞影人 ” 等专门的组织和匠人,标志着皮影戏行业的进一步发展和专业化 。
元代初期,成吉思汗的军队南征北战,将皮影戏作为军队中的娱乐项目随军出征。皮影戏也因此踏上了传播之路,远渡重洋,传入#斯、阿拉伯、土耳其等地,在异国他乡生根发芽,成为了中外文化交流的使者。1955 年,山西孝义发现的一座元大德二年的古墓中,不仅有纸窗人影的壁画,还刻有 “ 乐影传家,共守其职 ” 的字样,这无疑是皮影戏在元代流传的有力见证 。
明代的皮影戏继承了唐宋以来的叙事传统,继续以表演历史故事为主。瞿佑在《看灯诗》中写道:“ 南瓦新开影戏场,堂明灯烛照兴亡。看看弄到乌江渡,犹把英雄说霸王 。” 短短几句诗,生动地描绘了当时皮影戏表演的场景,让我们感受到了明代皮影戏的魅力。明武宗正德三年,北京举办的百戏大会上,皮影戏也作为重要的表演项目参与其中,展示了它在当时的受欢迎程度 。
从清人入关至清末民初,皮影戏迎来了又一个鼎盛时期。在这个时期,豪门旺族、乡绅大户都以请名师刻制影人、蓄置精工影箱、私养影班为荣。众多王府纷纷养起皮影班,成为一时的风尚。滦州影戏艺人李脱尘在《滦州影戏小史》中记载了礼亲王府养皮影班的情况:“ 影戏遂于康熙五年随礼亲王入关,居其邸第。有八人专司影戏事,每月给工银五两,食宿皆备 。” 齐如山在《故都百戏图考》中也对北京各王府 “ 养班 ” 的情形进行了详细描述,让我们看到了当时皮影戏在贵族阶层的盛行 。
艺术流派
由于皮影戏在中国流传地域广阔,在不同区域的长期演化过程中,形成了不同流派,常见有四川皮影、湖北皮影、湖南皮影、北京皮影、唐山皮影、山东皮影、山西皮影、青海皮影、宁夏皮影、陕西皮影,以及川北皮影、陇东皮影等风格各具特色的地方皮影。各地皮影的音乐唱腔风格与韵律都吸收了各自地方戏曲、曲艺、民歌小调、音乐体系的精华,从而形成了异彩纷呈的众多流派。有沔阳皮影戏、唐山皮影戏、冀南皮影戏、孝义皮影戏、复州皮影戏、海宁皮影戏、陆丰皮影戏、华县皮影戏、华阴老腔、阿宫腔、弦板腔、环县道情皮影戏、凌源皮影戏等等。
文化特征
皮影人的四肢和头部是分别雕成的,用线连缀而成,以便表演时活动自如。一个皮影人要用五根竹棍#纵,艺人手指灵活,常常玩得观众眼花缭乱。不仅手上功夫绝妙高超,嘴上还要说、念、打、唱,脚下还要制动锣鼓。真人借假人的影子迷人,假人借真人的唱腔抒情。时而,温婉朦胧的女子倩影广舒长袖,尽诉脉脉柔情;时而,厉兵秣马的古时军队兵戈#练,吼出阵阵杀声。
皮影的制作流程
匠心雕琢的艺术
皮影的制作,堪称一场匠心独运的艺术之旅,每一道工序都倾注着匠人的心血与智慧,其中雕刻工艺更是精华所在。
制作皮影,首先要精选优质的牛皮或驴皮。牛皮质地坚韧,驴皮则轻薄透明,各有千秋。选好皮后,便是制皮环节,需经过浸泡、刮毛、去肉、打磨等多道工序,将皮料处理得薄厚均匀、光滑平整,为后续的雕刻奠定基础。
画稿是皮影制作的蓝图,匠人们依据传统样谱或自己的创意,精心绘制出皮影的轮廓和细节。这些画稿线条流畅、造型生动,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。
镂刻是整个制作过程中最考验技艺的部分。匠人手持刻刀,在皮料上小心翼翼地游走,每一刀都精准无误,仿佛在与皮料对话。他们运用推皮运刀、断刀等独特技法,雕刻出各种精美的图案和纹样。推皮运刀讲究右手持刀,扎入牛皮后,刀尖不动,左手推皮,运转而刻,一气呵成,作品方能整体光滑,不留刀茬 。
而断刀工艺则能使皮影图案的轮廓更加清晰、顺畅,增强了皮影的立体感和层次感 。在雕刻人物时,匠人们更是注重细节,通过不同的线条和刀法,表现出人物的神态、服饰和性格特点。如用细腻的线条刻画女性的柔美,用粗犷的线条展现男性的阳刚,让每一个皮影人物都栩栩如生 。
敷彩环节,为皮影赋予了绚丽的色彩。传统的皮影多采用天然颜料,如矿物颜料和植物颜料,这些颜料色彩鲜艳、持久不褪,且对人体无害。匠人们根据角色的身份和性格,精心调配色彩,使皮影在灯光的映照下更加生动鲜活。如红脸象征忠勇耿直、刚烈果断,黑脸象征公正无私、坦诚直#,花脸象征#诈险恶、诡计多端 。
最后,将雕刻好的各个部件缀合在一起,一个完整的皮影便诞生了。缀合时,要注意各部件的连接是否顺畅,确保皮影在表演时能够灵活自如地活动 。